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节目中,“穿越时空”的徐霞客终于见到了长江源。
《徐霞客游记》。
徐霞客雕塑。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
文本刊特约撰稿金满楼
“世界这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。这句话在前几年流行一时。自古以来,想要去外面看看的大有人在,如最新一期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讲述的徐霞客,就是如此。作为明朝乃至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旅行家,徐霞客有哪些非凡的事迹和卓绝的精神值得后人感悟学习呢?
母在不远游,游必有方
徐霞客(1587年-1641年),名弘祖,字振之,明朝南直隶江阴人(今江苏江阴市)。论身世,徐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庶之家,祖上都是读书人,堪称书香门第。不过,在弘治年间时,徐霞客的高祖徐经被卷入一场科举舞弊案,后被终身禁止参加科考。当时一起被牵连的,还包括了日后赫赫有名的大名士唐寅(唐伯虎)。
在此影响下,徐家虽然是当地巨富,但从此与科场、官场无缘。此后,徐氏家族不再热衷科举考试而喜好游山玩水,而这样的环境对徐霞客的一生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。15岁那年,徐霞客参加童子试未中后即摒弃科考,再没有踏入科场一步。
在父亲徐有勉的影响下,徐霞客从小爱读书,而且特别偏爱历史、地理和游记。这些书籍,也让徐霞客暗暗立志,长大后要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。然而,在18岁那年,正当徐霞客踌躇满志地为出游做准备时,父亲徐有勉却突然因病去世。
古训云: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因为要照料母亲,徐霞客没能按计划出游,但他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,她鼓励儿子说:“大丈夫当志在四方,既然你想出外游历,那就去吧!到天地间增长见识、舒展胸怀,也是男子汉的气魄所在。岂能因为我在,就像篱笆里的小鸡、套在车辕上的小马一样,留在家园而无所作为呢?”听了这番话,徐霞客非常激动,最终下定决心将远游付诸实施。
根据徐霞客自己的记载,“癸丑之三月晦,自宁海出西门,云散日朗,人意山光,俱有喜态”。“癸丑之三月晦”也就是1613年5月19日,这天是徐霞客一生壮游的开始,也是后来“中国旅游日”的由来。临行前,母亲特意为徐霞客制作了一顶帽子,也就是当时说的“远游冠”。带着母亲的帽子和叮嘱,徐霞客一次次出发,“定向而往,如期而返”,这是他和母亲的约定,也是他坚守的孝道。这一年,徐霞客26岁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徐霞客的别号是当时的大名士、《小窗幽记》作者陈继儒所取,后者也是徐霞客的忘年之交。据说,陈继儒见徐霞客眉宇间有烟霞气,出游又经常是朝霞出而晚霞归,所以称他为“霞客”。此外,古人常称山林隐士为“烟霞客”,而徐霞客天生异象,生来“绿睛炯炯,十二时不瞑,见者已目为餐霞中人”。不管如何来历,徐霞客的雅号流传开后,反而盖过了他的本名弘祖。
寻山如访友,远游如致身
在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节目中,徐霞客不止一次朗诵了自己的名言:“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。”这里说的“碧海”,指的是徐霞客自己的家乡;而“苍梧”指的是湖南宁远的苍梧山(又称九嶷山)。相传,舜帝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此地,徐霞客则是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云游天下的雄心壮志。
清初学者潘耒曾评价徐霞客说:“途穷不忧,行误不悔。瞑则寝树石之间,饥则啖草木之实。不避风雨,不惮虎狼,不计程期,不求伴侣。以性灵游,以躯命游。亘古以来,一人而已!”据统计,徐霞客一生共历经十九个省,踏访一百多座城,探过五百多岩洞,记录了一千多座桥。而且,徐霞客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、猛兽出没的深山荒野,一路上可谓历尽千辛万苦。
譬如在游雁荡山时,崎岖的山路“如行刀背”,所经之地,难容一足。下山时,因为地势太过险峻,悬壁下面深不见底,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。在此情况下,徐霞客不敢由原来的小道返回,而只能让仆人用布绳依次从悬崖上悬空而下,这才得以脱险。
除自然界的凶险外,人祸也在所难免。譬如在衡阳时,徐霞客就曾遭遇劫匪,在靖州又曾遭遇小偷。行至云南时,一直跟随多年的旅伴顾仆竟然携款潜逃,同时还卷走了丽江土司送的“黑香白镪十两、黄金四两”,这些都事出意外,让人始料未及。
徐霞客的最后一次旅行是在云南,当时他想继续西行进入缅甸,但因为“两足俱废,心力交瘁”而最终放弃。由于徐霞客的病情不断加重,当地土司木增只好派人将他用竹椅抬回数千里之外的江阴。几个月后,徐霞客在家乡因病去世,年仅54岁。
据说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当地官员前来探望徐霞客并说他“何苦来哉”,他用这样一句话评价了自己的一生:“张骞凿空,未睹昆仑;唐玄奘、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,乃得西游。吾以老布衣,孤筇双屦,穷河沙,上昆仑,历西域,题名绝国,与三人而为四,死不恨矣。”曾有友人写诗称赞徐霞客,“寻山如访友,远游如致身”。徐霞客一生壮游,死而无憾,想必也是出自对祖国万里山河、无限风光的真挚感情吧!
《徐霞客游记》流传千古
在近三十年的行游过程中,徐霞客留下了大量的日记手稿,但很可惜的是,还没来得及整理成书,他就一病不起。最终,他将这些日记手稿托付给自己的好友、也是徐家的塾师季梦良。徐霞客去世后,季梦良不负重托,他在校定稿的基础上遍搜遗稿,按日期和地域加以编集,最终于崇祯十五年(1642年)编成《徐霞客游记》。
之后,由于明末清初兵锋四起、社会动荡,《徐霞客游记》的部分原稿被“抢散”甚至被焚,经季梦良再次整理后,《徐霞客游记》才逐渐以抄本的形式开始流传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将当时流传的各种抄本加以整合校订后,《徐霞客游记》才得以雕版付印。
徐霞客的一生,不但是旅行家,同时也是地理学家。他在游记中共记录了地貌类型61种、水体类型24种、动植物170多种、名山1250多座、岩洞溶洞540多个、文物古迹50多处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徐霞客纠正了《禹贡》《大明一统志》的错误,厘清了长江、珠江等大江大河的真正源头。此外,徐霞客对温泉、地下水等都有相当的科学认识,而且他还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,这一成就比西方还要早200年。
除了地理学的重大贡献外,徐霞客的游记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。他所留下的日记手稿,既是地理学上的珍贵文献,同时也是笔法优美的游记文学。他的游记和他历经的名山大川一样绮丽动人,清初学者钱谦益称赞它是“世间真文字、大文字、奇文字”,此说绝非谬赞。
某种意义上说,徐霞客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旅行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在追寻“诗与远方”的路上永不停歇。这在当时“万般皆下品、唯有读书高”的年代里,无疑是难能可贵的。